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判决书首次将浙江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称「浙江研一」)及其母公司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称「深圳研一」)董事长岳敏列为「另案处理对象」,瞬间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。民营经济跨区域执法困境、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平衡等问题成为讨论焦点。
浙江研一辩护律师胡勇平表示,本案核心争议在于法律适用问题。从浙江研一的本意来讲,绝对不存在故意犯罪一说,浙江研一是深圳研一的全资子公司,深圳研一是一个有多地政府投资的混合制民营企业,只是得知九江天赐前总工程师李胜因不满待遇要离职,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,未尽到注意义务,但在得知李胜提供的部分技术资料系九江天赐的商业秘密,可能被公安机关查处以后,主动终止了该项目,并主动向九江公安机关如实陈述了事情的过程,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九江天赐表达了歉意和赔偿损失的意愿。由于该案进入了司法程序,浙江研一陷入了两难:一方面是确实有错误,需要道歉和取得谅解,另一方面是必须把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理由陈述清楚。依据《刑法》第219 条,侵犯商业秘密需同时具备「不正当手段」与「披露、使用」行为。浙江研一未实施盗窃、贿赂等主动侵权行为。
采访过程中,胡勇平律师向记者介绍说,本案在技术获取性质、损害认定、主观过错及司法鉴定等方面存在显著争议,刑事追责必要性存疑。
焦点一:技术获取是否构成「不正当手段」?
据辩护律师披露,浙江研一系被动接收九江天赐前技术总监李胜单方提供的技术资料,绝对不存在收买李胜去盗取九江天赐商业秘密一说。证据显示,李胜在2017年已通过合法职务行为掌握相关技术,其向浙江研一提供技术时,400万元费用经查属技术合作对价且完成纳税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这与《刑法》第219 条规定的「盗窃、利诱、胁迫」等主动侵权行为存在本质差异。
焦点二:未投产项目如何认定「重大损失」?
案件核心证据——鉴定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遭到专业性质疑:
1、技术鉴定存在程序瑕疵,电子数据提取未按规定扣押原始存储介质;
2、损失计算将10 年许可期强加于未实际投产的项目,涉嫌虚增估值;
3、采用「假设许可费」标准却忽略九江天赐既往技术许可记录(如2004 年、2017 年实际交易数据)。业内人士指出,涉案液态六氟项目仅停留在设计阶段,双氟项目未最终完成建设,所谓「2.3 亿元评估损失」缺乏现实基础。
焦点三:企业主观过错如何界定?
浙江研一主张,基于李胜曾任技术总监的职务背景,其有合理理由相信技术来源合法性。行业惯例中,接收方通常无义务审查技术提供方的内部保密协议。值得注意的是,浙江研一在知悉争议后主动终止项目并配合调查,该纠错行为或影响过错认定。
焦点四:刑民界限如何把握?
多位法律学者强调,本案实质是技术人才流动引发的民事违约纠纷。现有证据显示:
一、李胜行为被检方定性为「违反保密义务」而非窃取;
二、浙江研一未实施诱导获取行为;
三、无证据表明技术泄露造成市场竞争实质损害。
专家呼吁,此类涉及创新型企业的案件应谨慎适用刑事手段,避免「以刑代民」冲击正常技术合作生态。
工商联协同化解危机
浙江研一向当地政府汇报,请求跨省维权,争取与九江天赐达成行业和解,并提出如下和解方案:
1、经济补偿:参照第三方评估结果,合理补偿九江天赐损失,保证赔偿公正客观。
2、技术划界:共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,明确技术路线适用范围,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规范指引。
据悉,衢州市工商联已向九江市工商联发出了会商函。
胡勇平律师强调行业和解及意义
胡勇平律师特别强调了行业和解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在当前的行业大环境下,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应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,而应该寻求合作与和解的机会。行业和解对于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。
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,和解能够避免企业陷入长期的法律纠纷和高昂的诉讼成本之中,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上。对于浙江研一和九江天赐这样的企业来说,通过和解达成技术共享与合作,能够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,实现优势互补,共同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。
从行业发展的层面而言,行业和解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竞争环境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企业能够更加安心地进行创新活动,不用担心过度的法律风险和竞争压力。这将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投入到技术创新中,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。
而且,行业和解为解决类似纠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,能够引导其他企业在面临纠纷时,优先考虑通过协商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,从而减少行业内的矛盾和冲突,促进整个行业形成健康、有序的发展格局。
行业启示:构建技术竞争新秩序
本案推动了重要的立法突破。浙江省拟出台《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》,明确规定「技术路径重合不必然构成侵权」,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。
专家指出,司法机关处理此类案件时,需在保护知识产权与鼓励技术创新间寻求平衡。可参考「技术许可费谈判」模式,推动行业标准统一与跨区域协作。若浙江研一最终免予刑事处罚,将为新能源产业树立「创新有回报、抄袭有代价」的典范,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技术强国。
记者手记:
浙江研一案不只是简单个案审判,更是对技术创新与法治保护的严峻制度考验。只有完善法律体系、加强行业协同合作、确保司法中立公正,才能构建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,为全球技术竞争注入中国智慧,推动行业繁荣有序发展。(赵启东)
来源香港商报网